当前位置:首页>技术应用

【技术前沿】铝压铸链条盖的平面度改善

特铸杂志 发表于2023/4/11 10:15:18 铝合金链条盖平面度分析改善

原标题:压铸铝合金链条盖的平面度改善

摘要:铝合金链条盖在压铸过程容易变形,导致其平面度差。虽然采用冲模或者人工能进行矫形,耗费人力物力,但平面度改善不理想。通过分析,发现压铸件变形的根本原因是顶出设计不合理,开模时动模侧及抽芯局部包紧力过小。通过对顶出系统的优化以及动定模及抽芯包紧力结构的改变,最终改善了平面度。

链条盖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的零件,其变形导致平面度超差。如果链条盖的平面度在压铸时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,后续矫形减少,也为后续加工提供更稳定的压铸件。

1链条盖结构

对铝合金链条盖变形特点进行分析。图1为链条盖压铸件三维图,其轮廓尺寸为430 mmx300 mmx80 mm,质量为2.5 kg,平均壁厚为4.7 mm,整体壁厚较均匀,投影面积为96 405 mm²,材质为ADC12 铝合金。加工面积大,所有的加工面均需要加工到,加工孔不超出公差要求,所以压铸件平面度要小于0.6 mm。外观要求不允许有严重的扣伤、烧伤、冷隔等铸造缺陷。

图1 链条盖压铸件三维示意图

从图1看出,链条盖呈长方形,虽整体壁厚相对均匀,但局部存在壁厚偏大超过20 mm的区域,且局部有镂空等。设计浇注系统时遵循最短流程填充型腔各部分原则、铝液从厚壁向薄壁填充原则、浇口位置便于切除原则等,最终浇排系统设计见图2。

图2 链条盖浇排系统

采用MAGMA模拟,发现压铸件整体气压分布合理,气压值显示较高的区域基本为浇注系统的渣包以及溢流槽中(见图3),说明该浇注系统设计可靠。

图3 链条盖型腔气压模拟

2链条盖压铸件缺陷分析

链条盖采用宇部8 500 kN压铸机生产,配有实时压射控制系统,周边配有整套的全自动设备。工艺参数如下:压力为70 MPa,冲头直径为110 mm,内浇口速度为65 m/s。进行300件小批量生产,合格率达97%,说明浇排系统设计比较合理,但整体平面度较差,在平台上局部中空区域变形在2 mm左右,严重的甚至更大(见图4)。

图4 变形产品状况

针对变形,选取最严重的的5件测量,见图5。使用等高柱代替支撑,在大平面上选取12个点位,用高度尺进行测量,结果见表1,以“0”号点位原点,其他点参照原点看各点的变化趋势,测量结果及变化曲线见图6。

图5 链条盖平面度检测点

表1 链条盖平面度数据

图6 点位高度变化曲线

从测量结果看出,变形趋势基本一致,从“0~5”号点位(进浇位置)分析可以看出,压铸件从左到右逐渐远离原点,说明进料口一侧的变形朝一个方向变形量越来愈大;从“6~11”号点位(水尾位置)分析可以看出,铸件产品中部拱起,但6号与7号点位有等高柱支撑,按照正常6号点应该趋近原点为0,但测量值最大差距为1.2 mm左右,所以6号点位也属于偏离原点。产品平面度差的模具分型为动模侧,因此根据产品变形趋势,入料口及水尾位置,右侧均朝定模方向偏。

实际生产过程中模具偶有飞料,长时间生产顶出有异响,水尾及抽芯位置在开模后抽芯不抽、顶针不顶,产品有脱离动模面等问题。

通过分析,从4个方面了试验验证:①模具飞料带来的产品尺寸超差;②顶出异响带来的局部顶出变形;③抽芯位置未抽出产品脱离,抽出前局部变形;④产品水尾位置未顶出前就脱离动模,开模后局部变形。

3链条盖压铸工艺改进

3.1.模具飞料的改善

由于模具飞料的区域程度不同,各位置的尺寸变化不尽相同,导致平面度差。因此在压铸工艺方面改进,采用3种方案进行验证。

方案1:由于压铸机自身的锁模效果所产生的锁模力不同,更换机台生产,结果飞料效果不好。

方案2:减小压射速度,减小压射的冲击峰,飞料有所改善,但水尾有成形不良、冷隔等。

方案3:根据铸件实际的投影面积计算模具与机台对应的锁模力要求P=F(锁模力)/1.2S,式中,P为比压,MPa;F为锁模力,N;S为铸件的总投影面积,m㎡,最大铸造压力为67 MPa,现压力偏大,因而需要减小铸造压力。

通过工艺调整将压力由70 MPa改为65 MPa,没有出现飞料问题,平面度稍有改善。

3.2.模具顶出的改善

顶针异响在压铸过程中为入料口位置顶出时产生。原因一是顶针温度过高导致卡顶针;二是局部包紧力过大,局部顶出时不平衡导致。

针对顶针温度高,采用对顶针降温,①在模具顶针板上方增加自来水喷淋顶针降温;②增加顶出后退时间,增加喷涂喷淋顶针。结果发现,模具在生产一定时间后还是会有异响,并且喷涂、水冷却带来了成本增加,产品平面度也没有得到改善。

针对局部包紧力过大,改善包紧力,讨论两种实施方案:

方案1,增加周边减料位的起模斜度,结果增加斜度后产品结构改变,且产品原本的厚壁再次变厚,产品内部品质变差;

方案2,对顶针重新优化,保证产品结构不变,借用加工面布置顶针,在芯针周边采用司筒顶针增强顶出力,以保证产品的顶出平衡,见图7。

图7 模具顶出布局调整

结果发现,通过改善包紧力,采用方案2,改善模具顶出模具增加司筒顶针,顶针异响得到解决,产品入料口的平面度得到极大改善。

3.3 抽芯包紧力过小的改善

产品在抽芯抽出前就已经脱离,说明抽芯位置在生产顶出前产品就已经变形,所以需要保证产品在顶出前贴合模具。为保证产品贴紧模具,需要增加动模侧与抽芯局部的抱紧力,解决该问题采用3种方法:

方案1,调整喷涂,对动模局部位置减少喷涂量,最终效果不明显;方案2,将抽芯上要加工的针孔出针,结果模具芯针(φ4 mm)经常被拉变形及断针,变形导致针孔异形、扣缺而加工不过;方案3,模具不出芯针,由加工成形,在抽芯端面增加深2 mm,宽2 mm的倒扣(见图8)

图8 抽芯改善前后的产品结构

结果发现,采用方案3模具开模抽芯,局部拉开的现象得到很好改善,局部平面度也得到极大改善。

3.4 动模定模紧力平衡改善

生产过程中产品在开模未顶出的情况下产品已经脱离动模,说明产品在开模时受到定模的抱紧力较大。另外,产品外观上局部有针孔扣缺,也表明了定模局部抱紧力大。通过对产品局部位置包紧力计算P=ALp(μcosα-sinα),其中P为包紧力,kg;A为周长,mm;L为型芯长度,mm;p为单位面积包紧力kg/mm²,取1.2;μ为铝合金的摩擦因数,取0.25;α为起模斜度,得出局部包紧力定模侧为481 kg大于动模侧的286 kg。为了保证产品开模受力平衡,采取2种方案:方案1,增加动模的包紧力,在渣包、溢流道位置等位置增加倒扣,效果不明显,并且伴随断渣包的情况;方案2,将所有定模能取消的针截短取消,减小包紧力,结果显示个别针孔有气孔,变形有所改善,从而印证改变定模芯针包紧力可行,因此重新分析保证产品质量及加工前提条件下,将气孔位置的针截短,定位孔针根据定位深度改为对碰出针(见图9)。

图9 模具芯针的优化

发现经过方案2改善后,模具开模后产品脱离动模问题得到极大改善,产品平面度也得到改善。

同时经过各方案改善后再次以同样的式测量产品的平面度,产品的平面度有了明显改善,使用高度尺对选取的各个点位进行高度测量,见表2,其他点参照原点看各点的变化趋势,测量结果及变化曲线,见图10。

表2 改善后产品平面度数据 mm

图10 改善后点位高度变化曲线

4结论

通过对链条盖生产过程的追踪与改善验证,数值模拟能为铝合金压铸件前期的品质控制提供较好的帮助。产品的变形主要受开合模的拉力与顶出力影响较大,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,改善模具,从而保证产品在模具内的各方面受力平衡,解决产品的出模变形问题。

作者

廖建强 肖厚涛 管维健
广东鸿图武汉压铸有限公司

吴晓春 左鹏鹏
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
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

何刚毅
广东鸿图南通模具有限公司

本文来自:《铸造》杂志 2022年第42卷第12期

评论
文明上网,登录评论   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验证码:*
还可以再输入500
  
回页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