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一 铝合金压铸件清洁度背景分析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,三电系统(电池、电控、电机)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,其上游零部件厂家的清洁度管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微粒污染可能显著加剧系统在初始试运转及初期使用阶段的磨损率,甚至引发灾难性故障,进而影响整车可靠性与安全性。 为确保各部件及系统性能稳定,必须严格控制制造过程中引入的微粒量。针对三电系统壳体,清洁度的核心评价指标包括微粒重量(质量)与颗粒度(尺寸分布)。鉴于清洁度对产品质量的直接影响,深入分析壳体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度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,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。 二 铝合金压铸件起皮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1. 材料因素 1.1 铝合金中各元素的含量对材料性能具有显著影响。 具体表现如下:当硅(Si)含量≥11.5%且铁(Fe)含量≥1.2%时,铝合金中易形成化合过剩相及片状组织,导致表面结构疏松。在后续抛丸等表面处理过程中,材料易出现起皮现象;当镁(Mg)含量≥0.3%、锰(Mn)含量≥0.5%且锌(Zn)含量≥1.2%时,铝合金表面可能形成硬脆相或裂纹组织,抛丸处理时易发生严重脱皮或材料缺失;当铜(Cu)含量≤1.5%时,铝合金的表面强度和硬度不足,抛丸处理时易出现凹陷变形、起皮或起皱现象;当回炉料比例≥50%时,熔炼过程中除渣和除气难度增加,导致材料的物理和机械性能下降。压铸产品的表面易出现气孔和杂质,抛丸处理时易发生起皮。 1.2 材料质量不稳定的影响。 若铝合金原材料本身存在质量问题(例如内部存在杂质、气孔等冶金缺陷),在压铸成型过程中,这些薄弱区域会因材料性能不均一而成为应力集中点。在后续表面处理(如抛丸、喷砂等)时,薄弱部位易因机械冲击或热应力作用发生层间剥离,导致表面起皮现象。
2. 模具因素 2.1 浇道设计不合理 若模具直浇道与横浇道的截面面积比例不当(如横浇道总截面面积大于直浇道),会导致横浇道内产生负压卷气现象。气体被卷入模具型腔后,会显著增加排气系统负荷,并在产品浅表层形成气孔。此类气孔在抛丸处理时易引发表面起皮或起泡。浇道间距过大,当多股分支浇道间距超过合理范围时,两股浇道间的金属液易形成回流困气区域;填充方向对冲,若浇道填充方向存在对冲,会导致金属液产生紊流。上述两种情况均会在产品浅表层形成气孔(行业俗称“滞瘤”),抛丸时易因应力集中而发生表面起皮。 2.2 排气道设计缺陷 若模具排气道设计无法满足排气需求(如排气速度超过350米/秒),或溢流槽未设置在填充末端或缺陷聚集区,会导致排气排渣受阻及困气现象。此时,产品填充末端易出现浅表层气孔,抛丸时易引发表面起皮。 2.3 冷却系统问题 若冷却水道延伸至浇道填充末端,会导致模具局部温度过低,进而在产品浅表层形成冷隔、流痕或麻面等疏松缺陷。此类缺陷在抛丸处理时易引发严重起皮;若点冷却机故障导致冷却水压力或流量不足,模具热集中区域易出现过热现象,对应产品部位可能产生热收缩裂纹或氧化皮分层,抛丸时亦易起皮。 2.4 模具表面状况 若模具表面光洁度不足(如存在划痕、损伤或微观粗糙度超标),会直接影响压铸件表面质量。此类表面缺陷在脱模或后续处理时易因应力集中而发生起皮。
3. 压铸工艺因素,如压铸参数、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等 3.1 压射中心偏心 压铸机型的压射中心与定模型板上的压射孔中心偏心,会导致压射冲头卡滞、压力损耗,以及产品强度和硬度下降。此外,在抛丸过程中,产品表面容易起皮。 3.2 压射速度和行程问题 当高速行程较短时,铝液在浇口附近停留时间较长。先进入型腔的少量金属液遇到低温模具型腔后会立即凝固,形成极薄的金属层。后续金属液覆盖在其上,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较低,连接不牢固。因此,在抛丸处理时,表层容易脱开并起皮。 3.3 压射压力不足: 压射压力不够,会使压铸件的致密度不足,内部出现孔隙等缺陷。在后续的抛丸等处理过程中,压铸件容易起皮。 3.4 铝液温度低 给汤时间过长、溜槽过长、压室温度低,以及压室内脱模剂残留等,都会导致铝液温度降低。当两股温度较低的铝液交汇时,熔融金属液熔合不良,表面会形成轻微冷隔或较重的流痕,从而导致起皮。 3.5 模具温度异常 模具局部温度低,会使铝液降温过快,特别是大型压铸件,铝液流程长,温度损失大,末端铝液熔合效果不佳;而模具温度过高,则可能导致压铸件表面出现热收缩和氧化皮起层等问题,抛丸时容易起皮。 3.6 脱模剂使用不当 脱模剂浓度过高、喷涂过量、喷涂不均匀,以及喷涂后未吹干模具型腔、滑块滑道和分型面的水分,都会导致水汽含量过多;冲头润滑油使用过多也会产生油烟。这些情况都会加剧铝液污染。水汽和油烟会氧化先进入型腔的金属液,形成氧化界层,导致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降低,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脱皮。 3.7 压铸周期问题 压铸周期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影响压铸件的质量。周期过长,压铸件冷却时间过长,可能导致内部组织不均匀;周期过短,压铸件冷却不充分,内部存在残余应力,在后续处理时容易起皮。 4. 后处理因素 4.1 抛丸丸粒问题 购买的抛丸丸粒直径不一致,部分丸粒大于工艺设置的直径尺寸,会导致抛丸冲击力增大,从而将产品表面冲击起皮。 4.2 抛丸参数设置不当 抛丸速度过高、时间过长、弹丸流量过大等,都会使冲击力和刮削作用增强,导致产品表面致密层剥落而起皮。 4.3 打磨处理不当 压铸件毛坯的飞边及多料未清理打磨干净,抛丸后会残留飞皮或起皮;打磨过度,将毛坯表面致密层打磨掉,抛丸时也会因冲击力作用而起皮。
三 解决铝合金压铸件表面脱皮、起层的一些方法 1. 化学清洗法 1.1 酸性溶液清洗 原理:利用酸与脱皮、起层物质发生化学反应,将其溶解去除。 常用溶液:例如,使用 10%-15% 的酸性溶液。将铝合金压铸件浸泡在酸性溶液中一段时间,一般 10-30 分钟不等,具体时间根据脱皮、起层的严重程度而定。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。 注意事项:酸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,操作时要做好防护措施,如佩戴手套、护目镜等,并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。 1.2 碱性溶液清洗 原理:对于一些油污等污染物附着导致的脱皮、起层现象,碱性溶液可通过乳化和皂化作用去除。 常用溶液:如 5%-10% 的碱性溶液。将压铸件放入溶液中,在适当温度(一般 40-60℃)下浸泡 30 分钟左右,然后用清水冲洗。 2. 机械清洗法 2.1 打磨 工具选择:可以使用砂纸或砂轮机等工具。对于较轻的脱皮、起层,先用细砂纸(如 200-400 目)轻轻打磨,去除表面的脱皮、起层部分,然后再用更细的砂纸(如 600-800 目)进行进一步打磨,使表面平整。 后续处理:打磨后需要使用干净的布擦拭表面,去除打磨产生的碎屑。 2.2 喷砂处理 原理和操作:利用高速砂流的冲击作用清理和粗化基体表面。选择合适的喷砂介质(如石英砂、金刚砂等),在一定的压力(一般 0.3-0.8 MPa)下对铝合金压铸件表面进行喷砂处理。 优点:可以有效去除脱皮、起层,同时还能提高表面的粗糙度,有利于后续的涂装或粘接等工艺。 3. 电化学清洗法 3.1 阳极氧化法 原理:将铝合金压铸件作为阳极,在特定的电解液(如硫酸溶液)中通电,使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。这层氧化膜可以掩盖脱皮、起层的缺陷,并且可以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腐蚀性。 操作要点:控制好电解液的浓度(一般为 15%-20%)、温度(18-22℃)、电流密度(1-2 A/dm²)和氧化时间(30-60 分钟)等参数。 4. 使用专用清洗剂 市面上有许多专门用于清洗铝合金表面缺陷的清洗剂。这些清洗剂通常是根据铝合金的特性研制的,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。在使用时要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,包括清洗剂的浓度、清洗时间和清洗温度等参数的控制。 关于广东赛宏精密清洗装备有限公司 广东赛宏精密清洗装备有限公司(“广东赛宏”),从事专业清洗设备研发制造 15 年,是行业领先的工业零部件清洗装备及工艺方案提供商,尤其在汽车零部件清洗领域,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及实践经验。自成立以来,已为用户提供了超过 2000 台智能自动化清洗装备,为 60 余家压铸专业企业提供了清洗装备及服务,并与二十余家上市压铸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。经过客户的长时间使用检验,产品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。
专注于智能清洗技术研究十五年,广东赛宏的清洗机应用广泛且针对性强。目前,产品主要应用于以下三大领域:汽车领域,汽车发动机缸体、变速器箱体、离合器箱体、转向器箱体、油路阀体等核心动力部件;新能源领域,新能源电控箱体、电机壳体、变速壳体、转向器箱体等;3C 通讯领域,3C 通讯产品中的金属精密结构件的清洗。
联系方式: |